如:星期一上午
首页  > 党团建设  > 党团建设
参观伟人故居 加强党性教育
发布日期:2012/05/16   浏览次数:

    为创新基层党组织党建思路,探索党员教育有效形式,5月12日,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党委带领院党支部书记、支部委员及优秀党员一行33人赴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,激励革命豪情,加强党性教育。
    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泥砖的平房,背倚苍松翠竹,面临清澈池塘,是湖南乡村常见的普通农家住房。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,一多半盖着青瓦,另一小半盖着稻草。里面的木床、煤油灯、土炉灶等,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而幽静。周围依山傍水,青山围绕,轻松郁郁,翠竹婆娑。这就是世界伟人毛泽东诞生之地,是人们把它誉为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”,是革命的“圣地”。听导游讲解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,他四岁时就敢与大人论理,他会让小伙伴们分工合作既开心玩耍吃到果子还能放牛两不误,他读私塾时既调皮反抗老师又成绩优异,他不爱经书深夜悄悄读 “杂书”,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既聪慧爱学又胆识过人的少年形象。那么,又是什么力量使少年毛泽东走向波澜壮阔的革命道路呢?
    聪慧的少年本来可以成长为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。但读了私塾的毛泽东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。1910年,毛泽东18岁,他离开闭塞的韶山,来到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读书。临行前,他改写了一首诗,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:
    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
    埋骨无须桑梓地,人生何处不青山。
    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志存高远的理想抱负,就在这个时期,毛泽东开始接触较多的维新派思想,为后来走向革命道路拉开了序幕。走出小家为大家!在这个平凡的院子里,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毛泽东为混乱的当局、任列强侵略却软弱无能的政府而对竹心叹;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而痛心疾首;为拯救中国而奋发图强、挑灯夜读……他老人家虽已远逝,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。
    随后,我们又驱车来到距离韶山冲30多公里的炭子冲,参观了刘少奇故居。故居前临水塘,后倚青山,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,刘少奇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。接着,我们参观了刘少奇纪念馆,了解了刘少奇主席伟大而坚定的革命生涯。
    两位领袖伟人,均生于小山村,系农民后代,然能作出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,靠的是什么?是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和坚定信仰,是为百姓谋幸福百折不悔的坚强意志!
    通过参观伟人故居,党员们纷纷表示,能坚持自己的信仰,上下而求索,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老一辈领导人居平凡之地,心系国家,作为共产党员,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,学习他们博大的胸怀,勤学的精神,坚定的信念,立足本职岗位,服务百姓奉献社会,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尽到一份责任。(党政办公室)

▲ 我院党员干部在毛泽东主席铜像前合影留念